觀點網訊:3月6日,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經濟主題記者會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潘功勝表示,目前,我國金融體系總體穩健,金融機構整體健康,地方債務和房地產風險持續收斂,金融市場運行平穩。
一是穩妥推進高風險中小金融機構改革化險。到2024年末,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16%、不良貸款率1.5%、撥備覆蓋率211%,均顯著高于監管標準。這些銀行業主要指標也顯示我國銀行業的健康性。人民銀行、監管部門和地方政府協同配合,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綜合運用在線修復、兼并重組、市場退出等多種方式穩妥處置中小銀行風險,高風險中小銀行數量較峰值已下降一半。
二是積極支持房地產市場風險化解和平穩健康發展。去年,人民銀行立足宏觀審慎管理職能,優化調整房地產金融政策,統一房貸最低首付比例至15%,降低新發放房貸利率,推動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去年存量房貸利率的下行,每年可以為超過5000萬戶家庭減少利息支出約1500億元,引導金融機構支持保交樓,加上經營主體通過調整經營策略、債務重組等方式自我修復,近期商品房交易量、交易價格、房地產貸款等多項指標指向房地產市場活躍度上升。
三是金融支持融資平臺化債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人民銀行與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采取多項有力措施,弱化地方融資平臺債務風險。首先,嚴肅財經紀律,推動地方政府統籌資金、資產、資源化解債務風險。第二,支持地方政府通過注入資產、并購重組等方式,剝離融資平臺的政府融資功能,轉型為市場化的經營主體。第三,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與融資平臺平等協商,通過降低利率、延長期限等債務重組方式,緩解融資平臺流動性和利息負擔。
經多方努力,融資平臺債務風險已大幅收斂。人民銀行于2023年建立了標準化、常態化的融資平臺債務統計監測系統,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定期雙向報送融資平臺債務數據,并進行交叉核驗。我們與財政部建立了嚴格的融資平臺退出標準和程序。到2024年末,與2023年初相比,約有40%的融資平臺通過市場退出、市場化轉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資平臺的序列。融資平臺的債務按其產生的原因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地方政府的隱性債務和經營性金融債務。關于融資平臺隱性債務化解,剛才藍部長已經作了介紹,我講一下融資平臺經營性債務化解情況。2024年末,融資平臺經營性金融債務規模約14.8萬億元,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這些經營性金融債務中約3/4集中在東中部經濟大省,這些省份自身的化債能力很強。2024年四季度,融資平臺新發行債券平均利率為2.67%。這非常清楚地顯示出,金融市場對融資平臺風險溢價水平大幅下行。
四是探索拓展宏觀審慎和金融穩定功能,維護匯市、債市、股市等金融市場平穩運行。
在外匯市場方面,人民銀行堅持市場在匯率形成中的決定性作用,面對各種外部沖擊和挑戰,果斷、適時采取宏觀審慎管理等措施。同時,加強與市場溝通和預期引導,堅決對市場順周期行為進行糾偏,防范匯率超調風險,在非美元貨幣不同程度貶值的情況下,保持了人民幣匯率的基本穩定。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持續向好,國際收支基本平衡。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外匯市場更具韌性,市場參與主體更加成熟,匯率避險工具的使用更加廣泛,我們有經驗、有信心、有能力維護外匯市場穩定運行。
在債券市場方面,截至2024年末,債券違約率約為0.25%,繼續保持低位,市場運行總體平穩。同時,針對前期長期限國債收益率短期內快速下行問題,人民銀行從宏觀審慎的角度觀察、評估債市運行情況,及時向市場參與機構提示風險,強化監管協同,有效弱化和阻斷風險的累積。
在資本市場方面,人民銀行會同證監會創設了互換便利和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兩項工具,對促進資本市場平穩運行發揮了較好作用。剛才吳清主席作了簡要報告,目前,兩項工具的使用情況是:互換便利共開展兩次操作,金額合計1050億元。截至今年2月末,上市公司披露擬申請回購增持貸款金額上限約750億元,金融機構與近900家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達成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