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半個月,農歷新年的鐘聲就將敲響,3億多流動人口的游子們,已經開始或者準備踏上回鄉之路。最近,多地推出返鄉置業活動,比如“宜居湖北”春節返鄉安居購房季活動,目的是推進房地產市場高效交易,更大力度促進住房消費。一個新的趨勢是,懂營銷、懂需求、懂讓利的政策 市場的“雙軌營銷”,往往效果更好、效能更高。
2025年,房地產市場將全面進入止跌回穩的攻堅與沖刺階段,需要節奏快、辦法多、干勁足,需要每個地方找到適合的發展方式,也需要各部門同心共濟,緊緊圍繞中心、主動服務大局。從形勢和任務看,今年,穩住樓市也是發展第一要務,千方百計促進住房交易就是貫徹穩住樓市的最大精神。市場交易活躍是謀劃和推動房地產各項工作的邏輯起點,是解決市場止跌回穩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善于抓住房消費是對各級部門、各地政府和領導干部的重要要求。我們認為,立足市場止跌回穩新發展階段,貫徹穩住樓市新發展需要,加快構建房地產新發展模式,時時處處都要體現著一個“新”字。新開局、新作為,這就更加需要省市政府和領導干部爭做穩住樓市工作的行家里手,不斷提高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工作的能力水平,奠定新發展格局。房地產穩,經濟就穩,這是形勢也是任務。
最近這些年,我們常常強調要用“底層邏輯”看問題、辦事情,“底層邏輯”就是更加強調“透過現象看本質”。
用“底層邏輯”來看穩住樓市,首先,就是我們的目標是什么?當然是穩住,穩住這個目標決定了選擇,決定了我們做什么。其次,我們面對的客觀條件是什么?如果說,一個家庭,現在需要買套房子,但夫妻兩人的年收入不是很高,每月還要還按揭貸款,日子過起來并不輕松滋潤,我們的住房消費政策就要考慮到這些情況。
上世紀90年代末的住房改革,就是中國經濟底層邏輯的一次極為重要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體現在,讓人民群眾住得更寬敞、更好一點,住房改革配套了系列優惠政策,當時的一個重要思想就是釋放房地產市場供需活力。
再放寬視野,40多年改革路程,“放水養魚”一直是條重要經驗。聯產承包,國企松綁,減輕稅負,降低準入門檻……這些改革措施通過營造寬松環境增添活力、激發動力,催生出了發展的活力。這就是底層邏輯的魅力。
當前,穩住樓市就需要這樣的底層邏輯,就需要這樣的大格局。例如,關系人民群眾購房的契稅,關系減輕企業困難的增值稅,關系紓困企業的土地回購,關系商品房收儲的專項貸款,關系保交房的白名單放款速度等等工作,都需要從底層邏輯和更高、更長遠的目標與視野來考量,審時度勢持續完善政策。
目前,影響落實穩住樓市的一個問題是,老經驗遇到了新情況。此前,高周轉、高規模、高負債的發展模式,房地產企業留下了債務難題,地方陷入土地財政困局,以及房地產稅收受到影響。但是經驗告訴我們,越是困難,越是要改革,越要放水養魚,越要搞活市場。目前,在穩住樓市這項任務面前,還存在部門和地方“放水不放足、放水不放心”的顧慮和現象,這會導致資源配置跟在顧慮后面“擠牙膏”,弄得魚兒們渴不死也游不動,精神高度緊張,更難說有心思去“躍龍門”了。
現在,不得不讓人憂慮的一個情況是,房地產企業普遍的資金困局,已經極大影響了包括建筑企業在內的廣大上下游企業的生死大局,讓人不禁想起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三角債,企業之間相互拖欠賬款,你欠我,我欠他?,F在還不僅企業相互欠賬,一些地方政府也拖欠房地產企業、建筑企業的錢,而被三角債捆綁的,不僅有民營企業,也有國有大中型企業。在這種三角債中,每一方都難以動彈。如果漠視或者任其惡化下去,這種三角債可能會像一頭吸血的猛獸,把產業鏈企業乃至銀行都卷入進去,從而影響防范系統性風險的大局。這肯定不是我們愿意看到的結果。
無論是從穩住樓市、防范系統性風險,還是從刺激需求、保交房以及穩定老百姓的住房資產考慮,在當前的大變局中,我們都需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在諸多“兩難”問題凸顯的今天,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的權重差異,矛盾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的分野,已不像過去那樣清晰鮮明,而是互相纏繞。很多情況下需要從全局高度、以系統思維重新審視問題的各個環節,發揮辨證施治的創新智慧。從這個的角度來說,穩住樓市需要各方進一步“增強改革系統性、整體性、協調性”,只有各地合力“把龍門筑高,將水放到位”,才能讓市場這條魚兒游得歡、長得壯、跳得高,實現微觀與宏觀、個體與整體的雙贏。
實現穩住樓市及其整體效果的最優,已經成為現階段改革發展須直面的重要任務。在狠抓落實因城施策、用好城市政府調控自主權的部署上,市級政府要鉚足勁兒、扭住關鍵、精準發力,各顯其能去拼“穩住樓市”,直到完全抓出成效。對不作為、慢作為,省級政府要抓督辦協調、抓督察落實、抓失責必問、抓成果鞏固。
古語有云:逆水行舟,一篙不可放緩;滴水穿石,一滴不可懈怠。在當前這個承上啟下的關頭,只要解放思想、擔當進取、固本興新、善作善成,穩住樓市就有無窮的動力,發展也就顯示出巨大活力。
來源:中國房地產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