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晚間,德信中國發布公告稱,被香港高等法院頒令清盤。這是今年繼中國恒大后,又一家收到清盤令的房企。
受清盤令的影響,德信中國盤中停牌,停牌前收跌6.59%,每股報0.085港元,總市值2.52億港元。
需要指出的是,“清盤”是一種法律程序,是指公司的生產運作停止,所有資產短期內出售變回現金,再按先后次序償還或分派給未付的債項,之后按法律程序宣布公司解散的一系列過程。
諸葛數據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關榮雪表示,對企業本身而言,被發清盤令后,公司將被迫進行破產清算,或導致公司解散和業務停止。
境外債重組失敗 涉資3.5億美元
消息顯示,此次德信中國被頒令清盤事關一筆3.5億美元、于2022年12月到期的9.95%優先票據。
據德信中國公告顯示,因未支付上述票據的本金及應計利息,今年3月20日中國建設銀行(亞洲)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建銀亞洲”)向香港特別行政區高等法院提交清盤呈請。
企業預警通顯示,該筆美元債為德信中國唯一存續美元債。其中,德信中國于2020年11月發行2億美元,次年增發1.5億美元。而后德信中國于2022年宣布該筆美元債違約,并于同年11月發布交換要約。
彼時,德信中國給出的方案是:每1000美元現有票據的交換代價為本金額為975美元2024年到期的新票據,25美元前期本金付款,作為同意費的5美元現金(同意費截止日期前交回現有票據)。
但在境外債重組最后截止日期,即2023年12月25日,德信中國發布公告稱,3.5億美元債未能按計劃完成重組,將及時尋求與計劃債權人進行透明對話,以于2024年4月底前識別及實施協商一致的解決方案。
此后,德信中國分別于今年1月、2月發布公告稱,重組交易通函延遲寄發。隨著多次延期,建銀亞洲于3月20日正式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交清盤呈請。
業內人士指出,境外債務重組方案是出險房企“破題”的關鍵。對于大多數房企來說,統籌考慮自身資產和債務情況,結合市場形勢和流動性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重組方案,并早日落地實施才能避免被清盤。
此外,境內購房人、上下游企業和供應商的信任和支持是出險房企復蘇的關鍵,因此在化解債務風險的同時,也需積極保交房、避免負面影響持續擴大。
資不抵債 經營情況持續惡化
需要指出的是,德信中國美元債違約、被頒令清盤與其經營狀況的持續惡化不無關系。
公開資料顯示,德信中國于2019年2月正式于港交所主板上市。但自上市以來,德信中國連續五年凈利潤、扣非后歸母凈利潤持續下降。最新財報數據顯示,2023年德信中國實現凈虧損21.89億元,扣非后歸母凈虧損21.59億元。
(圖片來源:Wind)
財務方面,德信中國在手現金不足以覆蓋短期債務。截至2023年末,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及受限制現金合共約為人民幣47.45億元,但其一年內到期借款約134.499億元。
此外,銷售方面,2023年德信中國實現合約銷售額約221.6億元,同比下降38.6%;合約銷售面積約119.5萬平方米,同比減少39.4%。
進入2024年,德信中國銷售表現亦未好轉。據中指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1-5月德信中國實現銷售金額23.4億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80%;銷售面積13.9萬平,同比下降79%。
可以看出,德信中國中國當下發展狀況不樂觀、未來發展前景亦不明朗,被頒清盤令或也是意料之中。
多家房企被清盤呈請 行業風險持續出清
事實上,隨著房地產行業的深度調整,自2022年以來,約20家房企遭遇債權人的清盤呈請,包括恒大、融創、旭輝、碧桂園、花樣年、新力控股、大發地產、中梁控股、天譽置業、佳源國際、祥生控股、福晟國際等。
其中,提交清盤的呈請人多數為機構投資者,比如建銀亞洲、花旗國際、萬宏源策投資(香港)、東方金融(香港)公司、中國平安保險等。
此外,就進度而言,截至目前,陽光城旗下境外主體陽光城嘉世國際、新力控股、佳源國際控股、中國恒大、德信中國5家房企已被正式頒發清盤令。
除上述5家房企外,當前遭清盤呈請的多數房企已解除警報。其中,融創中國、旭輝集團等房企通過和債權人的溝通已經撤回清盤呈請;去年4月開曼群島大法院駁回祥生控股的清盤呈請。
業內人士指出,“清盤潮”的出現,代表著國內房地產行業的風險正加速出清。未來或將還有債權人提請法院申請對出險房企進行清盤,以加速債務處置進展。
來源:財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