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土地市場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縮量供應。近期多個城市披露的2024年供地計劃顯示,宅地供應量同比明顯減少。
日前,上海發布了2024年度供地計劃,全年商品住宅用地計劃供應440-545公頃,同比減少約10%。
不只是上海,大部分城市在2024年都減少了住宅用地的供應,包括廣州、杭州、蘇州等諸多熱點城市。其中蘇州2024年宅地供地約228.33公頃,商品住宅用地僅有185公頃,同比降幅超63%,創近10年新低。
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監測,截至4月11日,重點22城中有13城發布了2024年供地計劃,除個別城市外,供應規模普遍縮減,整體同比下降10%。
其中,北京、成都計劃供應量與去年持平,合肥、廣州、上海降幅在一成左右,濟南降幅超兩成,無錫、長春、廈門、蘇州降幅均超三成。僅鄭州、沈陽在低基數影響下,2024年計劃供應量同比表現增長。
事實上,2023年時,不少城市的宅地供應已出現縮減。據克而瑞統計,2023年典型樣本城市宅地供應計劃總量較2022年下降了13%,供應計劃明顯縮水;其中,二線城市同比降幅高達27%。供地完成情況也不及預期,2023全年平均供地完成率僅為46%,較2022年下降10%。
相應地,成交也觸及歷史低位,截至2023年底,全國300城土地市場成交建面為13.3億平方米,同比下降21%,成交規模創下近十年的新低。
宅地成交規模的持續縮減,最直接的影響因素在于新房銷售下行,房企流動性壓力不減,沒有更多資金拿地補倉。
克而瑞數據顯示,一季度,重點城市累計成交同比降幅仍在50%的高位。同期,百強房企銷售操盤金額同比降幅達47.5%,近九成房企累計業績同比降低;其中僅有三成銷售百強有拿地。
受此影響,一季度全國住宅用地成交延續低溫態勢。據中指院初步統計,全國300城住宅用地推出403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約3成;住宅用地成交3511萬平方米,同比下降超10%。
同策研究院研究總監宋紅衛表示,當前開發商的拿地意愿和拿地能力在下降,減少供地量能夠有效避免土地流拍,影響市場預期;此外,今年核心城市都制定了“配售保障房”的計劃,也分流了宅地部分指標。
宋紅衛指出,許多城市供應縮量的原因還在于,住建部此前曾出臺過相關規定,要求各地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其中去化周期在18-36個月的要減少供地,超過36個月的停止供地,很多城市現在去化周期明顯變長,庫存壓力很大。
克而瑞數據顯示,3月,重點30個城市中有25個城市狹義庫存消化周期超過警戒線,其中,武漢、南京等消化周期較2023年已翻倍。
從廣義庫存來看,重點城市中超過一半的城市廣義消化周期達到6年以上,中長期庫存嚴重承壓;其中,珠海、肇慶、韶關廣義消化周期均達到20年以上。需求基本面較差的城市,長期仍將面臨較大的去化壓力。
來源:第一財經Yi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