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問:
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中國人均住房面積超41平方米,從人均住房面積看房地產的下半場,中國樓市還有故事可以講嗎?
馮叔:
中國整個人均住房面積,是不是已經滿足(大家的需求)了呢?首先,人口不增長了,房子的增量也會減少;其次,按城鎮人口統計,我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41平方米左右,按85%的得房率算,那也有35平方米了。發達國家的這一指標普遍在50平方米左右,日本人均住房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以上都是說套內面積。所以即使按照中等發達國家的套內面積算,我國跟他們的差距已經很小了。
從微觀的角度看,全世界中產階級的住房標準是什么呢?是這樣一句話: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住得下、分得開,這就是中產階級的住房標準。
具體來講:戶均一套房,你們家一個戶口本、一個門洞進去,這門里邊就你家一套房子、一個家庭,而不是這扇門背后有兩戶人家;人均一間房,老人、小孩都有自己的房間,夫妻倆有個臥室,人均一定要有一間房,三口之家應該有三間房,四口之家應該有四間房。
另外一句話叫住得下、分得開,全家人都住在這兒,還可以互相不打擾。如果一家人能住得下,但房間安排不好,老互相打擾,就分不開。比如疫情期間(一些現象)特別有意思,房子越小、離婚率越高,房子越大、離婚率越低。因為房子大了就能分得開,工作空間、休閑空間、睡眠空間,各是各的,夫妻倆在一起白天互不影響,但如果房子很小,這三年僅僅只能住得下但分不開,生活上產生了很大的摩擦,那疫情一結束就離婚了。
中國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1平方米,實際上,我們已經做到住得下、分得開;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從住房質量和人均面積來看,已經解決了居住需求,沒有之前那么迫切。
2
問:
市中心老破小的房子,對普通人有沒有投資價值?對房地產行業而言,這類舊樓改造有什么新機會嗎?
馮叔:
市中心的老房子分兩類情況:一類是房子的基本功能還是可以使用,不屬于危房的范圍。這些老房子的位置很好,出租經營是不錯的選擇,而且這種老房子在都市核心區域,周圍的配套設施非常好,那么在市場能接受的時候,你把它賣掉變現出來,換個郊區的大房子居住,也是可以的。
另一類涉及舊城改造或都市更新的老房子,就需要用新的方法來做。比如,傳統都市更新至少有一個難點,就是把房子拆了,讓原住居民搬到很遠的地方去,他們要重新適應新的生活,還增加了交通成本,之前的地塊賣給別人又賺了錢,原住居民心里也有點不舒服。
怎么辦?我們需要解決這兩個問題:一是讓都市更新中的原有居民還能住在這兒;二是如果原住居民就地安置,按傳統建筑的周期,有長達兩三年的中間過渡期,原住居民的居住成本、時間成本等加到樓面價上,改造整個建筑成本大大提高了。
如何解決呢?現在基于遠大活樓體系的健康屋模式,拆完可能只花費三個月時間就能給它建起來,過渡期不超過半年,這就省了一大筆費用。對于這種工業化建筑,政策會在容積率上給予獎勵,這種制造模式本身也會使得房率提高5% - 10%,相當于多了一間房。
這樣一來,對于原住居民來說,不僅過渡費用低了,搬回原來地方后還可以多得到一間房。
對于改造方來說,重新規劃后的都市更新采用工業化建筑,政府獎勵部分容積率,增加了可售房屋面積,在市場售賣后可以覆蓋整個舊樓改造的成本,做到了就地改造、快速改造、經濟改造,而且整個過程非常清爽和流暢,大概半年后,城市里原本的舊樓危樓就能煥然一新,甚至比原來用傳統方式開發的小區要好很多。這也是都市核心區域老房子的一個出路。
來源:馮侖風馬牛